成年人学书法,总绕不开一个尴尬:想写草书舒展性情,却对着狂草符号一头雾水;买了成堆字帖,要么太浅像儿童描红,要么太深如看天书。直到翻到这本2011年的《中国硬笔书法指南·草书技法》,忽然懂了:好的草书教材,该像位沉默的师父,既不哄你“三月成仙”,也不拒你于“古法高墙”之外。
这本书最难得的,是把草书的“野”装进了“规矩”的笼子。你看它讲草书起源,从秦末汉初的草隶讲起,不空谈“颠张醉素”的传奇,反倒指着汉简说:“草书本就是为了快写而生,成年人的忙碌,古人早经历过。”这种务实劲儿,太对成年人的胃口——我们学草书,不就是想在会议纪要的间隙、通勤地铁的片刻,用几行连笔字泄泄心火吗?
它的技法讲解,像在拆一件精密仪器。说“省减笔画”,不只教“雨字三点即可”,更点透“减的是赘笔,留的是骨相”;讲“符号化”,把于右任的标准草书符号掰开揉碎,告诉你“手字符能代提手旁、方字旁,却代不了心字旁——因为草书再简,也得留着汉字的魂”。最妙的是讲“刚柔相济”,说硬笔虽硬,可转锋时要学“折钗股”,收笔时要仿“虫蚀木”,这哪里是教写字,分明是教成年人在坚硬生活里找柔软的余地。
临帖部分最见诚意。它不逼着你一上来就啃怀素《自叙帖》,而是建议从章草入手:“先学走,再学跑,就像成年人做事,稳比炫重要。”选的例字也贴心,《十七帖》的温润、《书谱》的灵动,都用硬笔临出来,让你明白:钢笔写不出毛笔的浓淡,却能写出自己的骨力——就像我们这群人,过了少年意气的年纪,反倒懂得在限制里做文章。
当然,它也有老派的地方。比如扉页印着“版权所有”,不像现在的网红教材满是二维码;讲章法时,还在说“纵有行横无列”,不提什么“现代设计感”。可这种老派,恰是给成年人的定心丸:书法本就是慢功夫,那些喊着“七天学会草书”的,不过是拿你的焦虑当生意。
写到这里忽然想问:你练草书时,是更怕写不像,还是怕写不出自己?这本字帖其实早给了答案——它用130千字告诉你,草书的“法”是船,“意”是帆,成年人学书,既要懂掌舵,更要敢扬帆。毕竟,我们提笔时,写的不只是字,更是半生阅历酿出的那点风骨。
能读到这里的你,想必早过了追求“速成”的阶段。若你案头也有本被批注得密密麻麻的旧字帖,不妨在评论区聊聊:哪一笔让你忽然觉得,草书原来和人生这么像?
附:《中国硬笔书法指南·草书技法》
#书法素材 #硬笔书法 #硬笔行书 #硬笔草书 #硬笔作品 #钢笔书法 #钢笔字帖 #钢笔作品 #草书字帖 #草书指南
以上就是本期的主要内容。如果觉得还不错,随手点个赞、在看、转发吧。如果想第一时间收到推送,也可以星标⭐一下。谢谢你的支持,我们下期再见~